确立技术信息传播的专业学科地位

尽管技术在中国的商业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角色,但中国的工业界和学术界大都仍对技术信息传播领域一无所知。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就有人尝试在中国的高校设立技术信息传播课程和计划。本文将介绍这一领域在北京大学的最近发展情况。

从高屋建瓴的角度来看,在中国推动技术信息传播发展为一门学科势在必行。中国经济发展迅猛,该国也正在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发展成一个知识大国。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西方国家,技术信息传播在技术和创意产业的重要性无可争议。各种老牌的学术期刊(比如《Technical Communication》(技术信息传播))、杂志(比如《TCWorld》和《Intercom》)以及协会(比如 tekom 德国技术信息传播协会和全球技术信息传播协会 (STC))都极力强调这一领域的专业和学术地位。

当然,在中国的企业内技术信息传播已经存在。只要生产出或多或少有些复杂的产品,就需要进行技术信息传播。企业现在满足这种传播需要的方法是,设立呼叫中心或者派遣工程师来为他们的用户提供支持。撰写用户文档往往不被视作一项需要很高专业知识水平的专业任务。工程师有时只是在工程工作之余才撰写文档。我们甚至听说过有公司安排前台负责用户说明书的撰写工作。这项工作本应由能做到表意清晰流畅、文字简单明了的专业人士负责:对我们而言,显然这需要很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但这一领域之外的人则可能会一叶蔽目而不见泰山。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的企业是否已准备好将技术信息传播视作一个专业领域。

在中国,我们尚处在建立技术信息传播学科的起步阶段。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定义上几乎就能看到这一点。企业必须认识到,聘用受过相关学术培训的技术信息传播人员会给他们的产品增值,有助于降低企业其他方面的成本,并使企业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用户支持,这对于企业的长期生存能力至关重要。但仅在有证据和经验可证实技术信息传播人员的价值时,企业才会这样做。因此,高校必须将这一领域视作其教育和研究计划的重要补充——但高校需要有知名的学者才能做到这一点。不过,我们正在沿正确的方向逐步取得进展。中国的一些领先企业所感受并表达出来的需求起到了帮助作用:中国的技术信息传播人员就业数据看起来很不错。

中国有两组企业感受到了对专业技术信息传播人员的需求。第一组由国际性企业构成。自中国 1978 年实施开放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外企进入到中国市场。这些企业在本国通常都有成熟的技术信息传播部门。当他们在中国设立分公司或研发分部时,也会设法组建一支技术信息传播人员团队。

第二组由日渐进军国外市场来拓展业务的大型中国企业构成。在经营全球化业务的过程中,这些企业发现高质量的用户支持不可或缺,这不仅是因为国外客户需要这样的支持,还因为企业与其国际客户在地理、文化和语言上都有距离。

技术信息传播在中国面临的挑战

在我们看来,对于技术信息传播在中国的发展,高校应发挥核心作用。有些企业已经表现出迫切希望招聘到技术信息传播专业人士,我们相信,将来会有更多企业感受到自己需要成立一个有能力的技术信息传播部门。

不过,技术信息传播在中国面临着三大挑战。第一项挑战是,中国缺乏训练有素的技术信息传播人员。尽管有些高校开设了几门有关技术信息传播的课程,但迄今为止,尚无中国高校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信息传播培训计划。因此,企业不得不采用一些权宜之计。有些企业聘用了并不能胜任的人员;还有一些则试图找出内部解决方案。IBM 中国信息开发中心总监 Qiaonan Xu 与我们分享了他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IBM 聘用具有良好计算机技能的语言专业毕业生,或具有良好英语水平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会先经过专门的内部培训,然后再开始从事技术文档撰写人的工作。

第二项挑战是,缺乏合格的讲师和学习资料。高校即便认识到对技术信息传播的需求,可能也很难找到能够设计出相应培训计划的合适主管人员、负责教学的合格教授以及充分的教学资料。从全国范围来看,只有屈指可数的高校教授和讲师认为技术信息传播是自己的专业领域。据我们所知,中国只有一本最近才编制出来的教材:由中兴通讯集团编著的《A Practical Guide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riting》(科技写作实用指南),中文版。

第三项挑战是最根本性的挑战:缺乏侧重于中文语境的技术信息传播研究。关于技术信息传播的知识绝大部分都建立在西方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这些真知灼见可能适用于西方文化和语言体系,但我们无法确定它们在中文语境中是否也同样有效。研究显示中西方存在文化差异,但这类研究也苦于缺乏范围和一致性,而且描述性的做法与对有效性的假设之间也存在不够精确的问题。需要在中文语境中进行具体的研究,以形成并验证技术信息传播方面的最佳做法。

技术信息传播在北京大学的发展情况

北京大学 (PKU) 是中国已经认可技术信息传播的潜在重要性的几所高校之一。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技术信息传播在北京大学的发展背景。然后,我们将简要介绍该校讲授的技术信息传播课程,以及该校与荷兰屯特大学 (University of Twente) 协作建立的“技术信息传播与翻译”双学位计划。

背景:始于计算机辅助翻译

该校的技术信息传播计划由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语言信息工程系牵头建立。该系在中国率先提供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学位。起初,该系的使命是为现代翻译行业培养学生。如今,这项使命已经扩大到为现代语言服务行业培养人才。语言服务包括技术文档撰写、技术翻译、语言技术、数字出版、语言教育和咨询。所需的能力有三类:语言(文化)能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

在我们看来,在这种背景下发展技术信息传播有两大优势。首先,在中国,(技术)翻译与技术信息传播之间形成了十分自然的关系。过去,中国的技术和创意产业仍处在早期发展阶段时,很多用户说明书都是翻译过来的。因此,中国一些面向国际的企业不得不综合考虑技术信息传播和翻译。其次,该系过去一直注重培养兼具语言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的跨学科人才。

此前,该系的主要重点放在翻译和翻译技术上。虽然是为翻译行业培养学生,但毕业生也找到了技术文档撰写人的工作,例如在 IBM、EMC、Symantec 和 IGT 就有毕业生从事这项工作。有些毕业生在所效力的公司目前担任总监,领导技术文档撰写团队。由于企业越来越多地面向该系招收合格毕业生担任技术文档撰写职位,因此技术信息传播在该系也逐渐得到发展。

为了支持技术信息传播研究和教育计划的发展,我们在过去两年举办了两场技术信息传播沙龙(研讨会),参与者有领先的行业组织和学术机构以及感兴趣的毕业生。我们还参加了多场关于技术信息传播的大会,例如由中国标准协会组织的国际技术信息和传播大会,以及由 TIBCO 举办的技术信息传播峰会。这些研讨会和大会凸显出技术信息传播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教育活动:课程和双学位计划

接下来,我们将概要介绍与技术信息传播相关的硕士级教育活动。首先,我们将介绍各门课程。然后,我们将讨论目前仍在开发之中的双学位硕士培养计划。

第一门课程是技术文档撰写。这门课程自 2008 年起就已纳入课程表。授课宗旨是让学生熟悉技术文档撰写原则。这门课程是与多家行业合作伙伴协作设立的:2008 年的协作对象是 Motorola,2009 年是 Siemens,2010 年是 IBM,2011-2014 年则是 Sigma Kudos。去年的教学大纲中包括:

  • 技术文档撰写简介
  • 文档类型和撰写风格
  • 技术文档撰写思维模式
  • 方法、工具和流程
  • 技术英语
  • 时间管理、规划
  • 实践与评估

另一门课程是创作技术与实践。这门课程于今年开始讲授,旨在培养学生与最新创作技术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它也是与多家行业合作伙伴协作开设的。课程评估结果显示,很多学生都喜欢了解创作技术并将相关知识付诸实践。这门课程包含四个模块:

  • 受控语言
  • DITA 及其在汽车行业的应用(由 Tweddle 讲授)
  • Adobe RoboHelp 和 MadCap Flare(由 MadCap 赞助)
  • 仿真项目和操作实践(由华为讲授)

第三门课程是传播设计与传播研究,侧重于设计方法以及实证研究在(产品和教学)设计流程中的作用。这门课程注重讲解设计活动的阶段划分和设计范式、学术和应用研究的作用、创造力的作用、专业知识的性质,以及设计流程的社会方面。它是与荷兰屯特大学协作讲授的。

对于想要报名参加技术信息传播与翻译这一双学位计划的学生来说,上述三门课程都属于预修课程。北京大学与荷兰屯特大学目前正通过密切协作联合开发这一计划。该计划侧重于将技术信息传播与翻译和本地化相结合,以及清楚讲解文化在技术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该双学位计划为期两年。第一年,学生将在北京大学学习翻译和本地化。第二年,他们将在荷兰屯特大学学习技术信息传播。我们认为,这种主题组合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在中文技术信息传播实践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过,对技术信息传播感兴趣的西方国家学生也值得学习。

总的来看,技术信息传播要想在中国高校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并在企业中成为受到认可和重视的专业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企业、高校、学生和政府机构等相关各方均日渐认识到需要可靠的技术信息传播教育。北京大学的目标是,通过将技术信息传播与翻译和本地化相结合,开发出一项独一无二的技术信息传播计划。在这一过程中,与领先企业以及广受认可的国际计划协作至关重要。